行為的藝術: 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

延續上一本「思考的藝術」,本書一樣是作者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出現的一些不符合邏輯、或乍看之下理性的錯誤行為,也一樣是從演化角度來解釋我們會發生這些錯誤的原因。仍然是專欄的集結成冊,因此很適合在片段時間把它逐漸讀完。略舉令我印象深刻的篇章:

  • 決策疲勞:不管決策再小,都會消耗意志力,而意志力是有限的,所以要縮減你的選擇,把精力放在對你而言重要的決策上;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「想要保有所有選項而耗費太多精力,以至於最終一事無成」或是「『最後的機會』總讓人失去理智」的現象。破釜沉舟才能專心致遠。
  • 我們總是順從直覺或錯誤地類比(可以說是演化的結果,也可以說是因為現代社會太過複雜,大腦機制還來不及演化)。例如混淆了風險(確知其機率,如醫學上的預測)與模糊性(因統計母體過少,機率幾乎不具意義,如經濟學上的預測);或者相信平均值給我們的印象(在80/20法則下,平均值只會誤導,例如我與全國首富財產的平均值)
  • 能力的錯覺,包含「手中有錘子時,每個問題看來都像釘子」、「領域知識無法複製」、「運氣比能力更重要」,將軍之所以常勝,很可能是因為善於選擇戰場
  • 不該看新聞的原因:一、為吸引閱聽率而刻意簡化、單向歸因、下標聳動;二、新聞其實不重要,不影響你生活及事業的決策;三、披沙揀金,浪費時間。

看完這兩本書之後,當然要學點批判性思考,不能照單全收,例如:對於3C專欄作家或財經工作者,每天的相關新聞當然會影響自己的決策;最引人注目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或事件成因(顯著性效果),但也有可能是,除了注意隱而不顯及不受期待的地方外,也別忘了隨機性。